首頁 > 政務資訊 > 政務要聞

打造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家園

——宿州市黑臭水體治理實踐綜述

文章來源:拂曉新聞網瀏覽量:發表時間:2022-11-03 11:04 責任編輯:大數據中心

看得見水動、聽得到水聲,人在綠道走、魚在水中游……漫步宿城,處處水清岸綠、美景如畫。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積極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水生態環境的美好期盼,圍繞改善水環境質量目標,聚力實施黑臭水體治理工程,堅決打好碧水攻堅戰,以前困擾居民生活的黑水河、“龍須溝”,如今河道通暢、碧水悠悠,好似一幅“水動、魚游、景美、燈亮、綠道通”的生態秀美畫卷。

治理后的宿城三八溝。記者 董虎 攝

近幾年,隨著城鎮化快速發展,宿州河道污染嚴重,建成區共有12個黑臭水體,長50公里,面積131萬平方米,其中9個重度污染、3個輕度污染,治理任務繁重。2016年9月,我市正式啟動黑臭水體治理工作。2018年7月,市委、市政府從加快彌補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入手,實施污水治理三年攻堅行動。截至目前,已完成12個黑臭水體清淤、截污、岸線整治等工程,正在進行生態修復、河岸景觀打造、夜景亮化設計、小區雨污分流及獨立排水戶改造、河道排水口治理及雨污水管網病害修復等建設。

2018年11月,宿州榮獲全國首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后,圍繞“水動、魚游、景美、燈亮、綠道通”治理目標,堅持“問題、目標、效果”三個導向,以“五大工程、五大建設”實施為抓手,創新“五位一體”管控新舉措,全力打造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升級版。

“五大工程”構建前端“正本清源”

“這條大溝以前又臟又臭,夏天都不能開窗戶,這幾年好了,水干凈了,綠化也好,我們飯后都喜歡到河邊走走?!奔易R源大溝附近的市民許女士對記者說。匯源大溝全長1.8公里,由于缺少補水來源,河道底泥淤積嚴重,加之岸上多處違章建筑,流域內企業和居民區較多,商鋪、餐廳、居民生產生活污水和垃圾長期直排入河,導致水質污染極為嚴重,被市民稱為“垃圾溝”。

2017年,我市通過“截污去其臭、清淤去其黑、護坡固其本、增氧保其清”等方式對匯源大溝進行治理。清理溝底淤泥,種植水生植物,優化駁岸綠化,同時河道旁鋪設叢中綠道,修建休閑涼亭……昔日的“垃圾溝”舊貌換了新顏。 2019年10月16日,匯源大溝進入運營期,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今年8月還捧回安徽省建設工程“黃山杯”獎。

圍繞“截污、控污、減污、清污、治污”五大任務,我市堅持水岸同治、水陸同治原則,以問題為導向,實施正本清源“五大工程”。

實施方案優化工程。按照專業診斷、專家會診的思路,我市與北排集團、深圳水務、碧水源、東華集團4家項目公司深度融合,成立由建設單位、項目單位、設計單位、科研院所組成的專家團隊,對治理方案進行評審論證、深化優化,及時糾偏治理過程,評估總結階段性治理成效,確?!八幏健本珳?、“藥到病除”。

實施房屋征遷工程。結合舊城改造、棚戶區建設,圍繞河道流域,實施河道兩岸房屋拆除工程,累計拆遷14處棚戶區,房屋拆遷面積達45萬平方米。

實施地下管網排查工程。以入河排口為起點,追根溯源,堅持問題出在哪里就排查到哪里、治理到哪里。根據排查結果,制訂“一口一策”治理方案,累計排查雨水、污水管網860公里,各類窨井4650座。

實施管網病害治理工程。按照病害性質和特點,分類實施管網病害非開挖修復、錯漏接點改造、雨污分流、管網完善等項目建設。以雨天、雨季為契機,檢驗治理成效,總結治理經驗,完善治理舉措。截至目前,累計完成新建污水管網49.8公里、錯漏節點改造496處、管網病害修復達320公里。其中,110公里管網實施了非開挖修復。

實施雨污分流和管網能級提升工程。完善地下管網地理信息系統,實行地下管網動態監控、智能管理。制定《宿州市住宅小區雨污分流技術導則》,出臺地方排水管網、污水處理廠運行標準。按照精準治理的原則,實施污水管網及泵站提升、小區(城中村)和獨立排水戶雨污分流等建設項目。截至目前,已完成151個小區和300余個獨立排水戶雨污分流改造工作。

“五大建設”完善中端“休養生息”

秋陽和煦,宿城沱北公園內,市民散步、賞花、打太極,休閑而愜意?!斑@個公園建得特別好,水清岸綠,我們經常帶孩子來玩兒?!笔忻駞桥繉τ浾哒f。

2020年10月,位于沱河以北、西昌路與匯源大溝之間的沱北公園開始施工建設。公園總面積43603.6平方米,湖體占地約6000平方米,是一座集活動健身、休閑娛樂、水質凈化于一體的綜合類公園。沱北公園設置廣場空間、綠地空間、濱水空間三個分區,園中湖體水源為宿州市深水汴北水質凈化有限公司中水,提高了水體流動性,節約了水資源?,F沱北公園已建設完成,逐步對市民開放。

圍繞“清水綠岸、魚翔淺底”治理目標,我市聚焦河道水生態,完善系統全鏈條,以實施“五大建設”為抓手,構建和完善水系“休養生息”生態圈。

實施中水補給建設。水是生命之源。為補給水源,增強水動力,營造水環境,我市在城南污水廠擴建一座日產10萬噸再生水廠,汴北污水廠新建一座日產5萬噸再生水廠,敷設4條再生水管線,總長度達32.4公里。設置6個補水點,每年補給河道水量達3000萬平方米。

實施生態公園建設。規劃建設三八河生態公園、汴北生態公園,兩個生態公園總占地面積達16萬平方米。將再生水引入公園,形成水景觀,然后通過濕地徑流、過濾沉淀、排毒解毒后流入河道,滋補涵養河道水源。

實施生態調蓄水建設。新建6座、維修7座調蓄水涵閘,按照統一調度、分段控制、階梯流水原則,實施智能管控、在線管理,全時段控制12個水體的水位、流速,保持水量水質動態平衡。

實施水生態建設。增設126臺增氧曝氣裝置、種植150萬株水生植物、放養30余種水生動物,構建完整食物鏈、生物鏈,增強水體自凈能力。另外,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物研究所合作,研究再造水生態系統,初步成果日益彰顯。

實施綠地景觀建設。運用海綿理念,建設初期雨水收集池、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減少水體面源污染和初期雨水污染。按照“有水必有路,有路必須通”原則,建設水系綠道,完善功能照明。

截至目前,沿河新建15個游園、100萬平方米綠地,生態駁岸80公里,綠道貫通74公里,黑臭水體已成為宿州城市休養生息區、生活休閑綜合體。

“五位一體”落實末端“嚴格管控”

多年來,我市堅持結果導向,創新“法治護航、智慧管理、績效管控、河長融入、群眾參與”五位一體新舉措,推進城市黑臭水體長“制”久清。

完善體制,法治護航。依托市城市管理局,新批水環境治理辦公室機構編制、人員編制,劃定職責邊界,組建水環境執法中隊,出臺《宿州市主城區排水管理辦法》,實施黑臭水體常態化監督管理。

智慧水務,科技管控。實施智慧河道建設,建立智慧平臺,完善在線監控八大系統,通過集中管理、分散控制、數據共享,實現全河道、全流域運行監管、生產調度、水質檢測、保潔維護等在線監控。

拉升標桿,績效管控。出臺實施《城市黑臭水體績效考核辦法》,拉升水面保潔、綠地養護、排口治理、管網淤積、水質達標等級,組織第三方不定期對水質進行檢測、日常運維考核評估,嚴格落實PPP項目績效付費制度。

河長融入,協同監管。將黑臭水體納入河長監管范圍,建立三級河長工作協調、信息溝通、工作聯動機制,推進政府職能在監督中服務、服務中監督。

群眾參與,共治共享。建立健全群眾參與機制、互動機制,定期制作刊播《共話家園·黑臭水體治理》電視專題,邀請群眾“走進黑臭水體現場”,暢通電話、網站、微信監督渠道。建設“城市黑臭水體科普館”,普及黑臭水體治理常識,引導公眾“不忘過去,珍惜現在”。

2019年,宿州主城區12個黑臭水體全部通過省住建廳和生態環境廳的聯合驗收,水質四項指標合格率達100%,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100%。

“我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一路走來,既有許多收獲,也有許多啟示。市委、市政府把黑臭水體治理作為重大民生工程,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堅決打贏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是我們取得成功的前提;職能部門發揮戰斗先鋒作用,勇于擔當、敢于拼搏是我們獲勝的關鍵所在;因地制宜、綜合施策、精準發力是我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市直各單位、各部門及社會各界站位高遠、著眼全局、通力合作為黑臭水體治理成功提供了必要保障?!?市城管局副局長李德臣說。(記者 趙苗苗)

熱點新聞